中文

圣泉集团,25亿加码1万吨硅碳负极、1.5万吨多孔碳项目

8月19日,圣泉集团发布公告,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25亿元可转债,其中20亿元投向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据公告显示,该项目落地山东济南刁镇化工产业园,规划年产硅碳负极1万吨、多孔碳1.5万吨,建设期两年,第三年起投产,预计可实现年均39.48亿元销售收入和7.56亿元净利润。这不光是圣泉集团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次战略级加码,还是一场围绕硅基负极产业化窗口期的主动“卡位战”。

圣泉集团的传统优势在于酚醛树脂及其改性产品,长期位居国内龙头。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3.51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51.19%

在先进电子材料及电池材料板块,圣泉实现实现营收8.46亿元,同比增长32.43%;销量达到4.01万吨,同比增长14.90%。

在合成树脂及复合材料板块,实现营收38.57亿元,同比增长13.43%。公司通过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树脂、油田领域特种树脂等定制化产品,并对传统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有效应对了市场变化,稳固了市场份额。

与不少新入局者单纯依赖外部融资不同,圣泉具备用成熟业务反哺新兴业务的条件。其新能源材料布局起步并不算晚。早在2023年,公司便开始研发多孔碳,并在2024年逐步切入电池厂供应链。截至2025年5月,多孔碳产能已达2000吨/年,另有1000吨产能在建

值得注意的是,圣泉集团选择了“多孔碳+硅碳负极”的一体化路线。硅碳负极的产业化瓶颈之一正是稳定、低成本的多孔碳原料。通过内部协同,圣泉不仅能保障供应,还可能在行业价格战中保持相对优势。这种纵向整合的逻辑,与其在树脂领域通过自上游原料到下游制品的全链覆盖颇为类似。

硅基负极是提升锂电能量密度的关键方向,但产业化进程却始终受制于工艺稳定性和成本问题。当前主流路线大致分为机械球磨法、包覆改性法与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其中,CVD因硅分布均匀、界面稳定性好,正逐渐成为行业新主流,但其放大难度极高,对温场、气场控制的均匀性要求近乎苛刻。

目前,行业普遍仅在百吨级规模实现稳定量产。圣泉此次直接瞄准万吨产能,某种程度上是对工艺稳定性与规模化复制能力的“豪赌”。产业层面,2025-2026年将是硅碳负极集中投产的关键窗口。包括贝特瑞、璞泰来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均有千吨级项目在推进。谁能率先突破万吨级产能,并在成本和良率上建立优势,谁就有机会在未来几年锁定主流电池厂的订单,这恰恰是圣泉此番动作的产业逻辑所在。

此次圣泉项目的配套设计并非单纯扩产硅碳负极,而是将多孔碳的产能扩张至1.5万吨。这一规模远超硅碳负极本身的需求,显然包含了对外销售的意图。

多孔碳作为硅碳负极的核心原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硅的包覆均匀性与循环寿命。目前国内具备稳定量产能力的企业有限,且产能集中在百吨到千吨级别。圣泉集团通过独特的生物质精炼技术和树脂制备工艺,开发出酚醛树脂基和重组树脂基硅碳用多孔碳材料双技术路线

酚醛树脂基多孔碳材料实现硅烷沉积均匀性优化,显著提升硅碳负极电池能量密度。重组树脂基多孔碳以生物质精炼副产物为原料,性能接近合成树脂基产品,高性能、低成本,市场竞争力强。此外,公司的球形多孔碳技术全球领先,孔道结构分布均一且可控,抗膨胀性能卓越,适用于半固态、固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场景。

2025年12月9-11日,圣泉集团将参加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展位号N2020-21,诚邀您莅临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