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吨碳纳米管、1万吨硅碳负极项目,将全面投产
8月13日,浙江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布了关于关于浙江隆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和1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项目节能审查的批复。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宁波,总投资额高达10亿元,规划年产3万吨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与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建设已于今年4月实现全面封顶,当前已进入投产倒计时。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与硅碳负极材料是当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最具成长性的双赛道。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作为锂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导电剂,正随着高镍三元电池与硅碳负极的普及而迎来用量放大。传统导电剂以炭黑为主,但其导电网络构建能力与能量密度匹配度有限,而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引入,则有效改善了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而硅碳负极是突破石墨比容量瓶颈、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重点攻关领域。
不仅如此,隆发新材在研发体系上的布局并非停留在材料端的单点突破,而是与下游电池企业形成了深度互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联合搭建的研发团队,覆盖了碳纳米管合成、分散、浆料开发以及电池应用的全链条。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该公司带来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也让其能快速响应动力电池客户在不同体系上的多样化需求。2024年,隆发新材的订单量实现了超过500%的增长,销售额同比提升超过300%,在竞争激烈的导电剂市场中迅速站稳了脚跟。
市场层面,此次新一轮的产能释放将直接对行业供需格局产生影响。国内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剂市场正在快速扩容。此前据天奈科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碳纳米管导电剂出货量约13万吨,中国市场占比超过八成,石墨烯等新型导电剂的应用范围也在持续扩展。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导电剂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GGII预计,2030年中国碳纳米管导电剂粉体的出货量将达到4.1万吨,对应的浆料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吨(固含6%计算)。
目前国内几家龙头企业均已在硅碳负极和碳纳米管导电剂方向积极布局:
贝特瑞作为国内负极材料的龙头,其石墨类负极出货量稳居世界前列,近年也在大力扩展硅碳负极方向。据统计,贝特瑞硅基负极在2023年出货量已经超过3000吨。除了出货量实现领先,贝特瑞硅基负极相关技术也不断突破。目前,贝特瑞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
天奈科技是最早成功将碳纳米管通过浆料形式导入锂电池的企业之一,推动了碳纳米管在锂电池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为国内碳纳米管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该公司早已形成导电剂的规模化生产,产品覆盖单壁管、多壁管及其分散液。2023年,其碳纳米管导电浆料产品受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客户需求带动,占据了我国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46.7%的份额。近日,该公司还表示,公司单壁碳纳米管及其相关产品已经实现批量出货,覆盖下游主流客户。
杉杉股份则依托其在传统人造石墨负极的优势,逐步切入硅碳负极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环节。公司生产的硅基负极产品主要应用于高能量密度 3C 数码、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领域。
可以看到,硅碳负极与碳纳米管导电剂已成为行业共识的战略方向。不同企业的选择路径各异,但均在新一轮产能投资中扮演核心角色。
然而,产能扩张并不意味着直接的市场胜出。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材料分散、批次稳定性与浆料加工工艺上,仍存在较高门槛,这也是很多企业难以跨过的瓶颈。
总体来看,隆发新材宁波项目的落地折射出整个产业链加速迭代的趋势。无论是贝特瑞在硅碳负极上的技术突破,天奈科技在碳纳米管浆料领域的市场份额,还是杉杉股份在新型负极上的持续跟进,都表明这一赛道已成为锂电行业竞争的前沿高地。